首页 > 实时讯息 >

生活新算法|谁说年轻人不会省钱的?年轻人可太会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7:11:00    

“猜猜这支口红多少钱?”

好友群里,小张正在兴致勃勃地分享着自己新淘到的大牌“平替”口红。这支49.9元的平价口红,来自一个新兴的国货品牌。

“以前总觉得化妆品必须买大牌的,但现在很多国货越做越好了,在成分大致相同,成色也相似的情况下,当然是价格越实惠越好。”小张边说着,边为群里众多“求链接”的朋友们发送了口红商品链接。

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最近,记者走访发现,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实惠的商品,将性价比拉满,正逐渐成为年轻消费者的新观念。

跟着“买组”抄作业

26岁的小何曾经是一名“月光族”。每月工资一到账就马上在各大购物APP上开启买买买模式。“赚钱就是为了花,花钱就是享受当下。”

但近年来,随着买到的溢价商品越来越多,小何的想法有了转变。“以前上网购物都图方便直接结算,但自从在社交媒体刷到大家的购物攻略,才发现当冤大头白花了好多钱。”现在的小何买东西前,都会先上网,浏览各种“买组”抄作业。

“买组”是指各类社交平台上,一些“省钱”博主分享的购物优惠信息的帖子,大家跟着博主领券、兑换福利,就能以好价买到各类好货。

网上网友分享的各类“买组”信息。

小何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最新的订单,买券加红包优惠后,以实际60元钱,买到了6升洗衣液和一瓶消毒液。

小何买券加实付款,共计60元买到了6升洗衣液和一瓶消毒液。

和小何一样的年轻人不算少数,记者浏览网页发现,这些“作业贴”的浏览量都不错,点赞评论也很多。年轻人乐于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省钱攻略,也逐渐习惯于在购买东西前查看攻略。

“该省省,该花花,通过精打细算省下钱的这个过程也让我很有成就感。”小何说。

囤货囤到“妈见打”

和小何一样,23岁的小杨也是生活中的省钱高手,但她更关注在一些商家重大优惠节点,比如“618”“双十一”这些促销节点里,盘算购买一年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主打一个“囤货”。

小杨向记者展示了去年“618”囤下的卫生纸,“这些东西在我们分享好物的群里叫作‘妈见打’,”小杨笑着说,“就是一下子买这么多东西,妈妈看见了就要生气打人了。”

“618”大促前博主分享的购物攻略。

“妈妈”的担忧也不无道理,27岁的小林独自在昆明租房生活,在电商大促时囤积了18箱纸巾、5升装洗衣液和整整一柜子临期零食。“当时觉得每单都省了30%,结果搬家时才发现这些囤货成了负担”,他苦笑着算了一笔账:“为存放物品多租了2平方米储物间两年,租金就抵得上省下的钱,真是一次惨痛的教训。”

二手市场循环“回血”

当省钱的智慧遇上闲置好物,不少年轻人开始挖掘二手市场的“隐藏金矿”。新晋奶爸小史,在某二手平台上拍下了一辆婴儿推车,收到货后他仔细检查、精心收拾,盘算着等孩子再大一点,就可以推着孩子出去晒晒太阳散散步。“这个高景观推车如果买全新的要将近1万块钱,但这个九成新的才要2000多,我觉得很划算,”小史说。

小史告诉记者,这个养娃省钱妙招,还是单位里不少“前辈奶爸们”传授的,“小朋友的东西都有时限性,比如这个推车,等他大一点就坐不了了,又得换新的,买二手的就不会太心疼,”小史说,“等我们用不了了,还可以再出手。”

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寻找闲置购买渠道。

从认可大牌平替到购买二手好货,从拼单“抄作业”到囤货经济学……年轻人消费观念在不断转变,呈现出新的消费特点,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商业机会也随之涌现——国货快速发展、二手电商平台不断成长、带货直播方兴未艾……未来还会出现哪些新变化,值得期待。

云南网记者:郭小煜 刘曦靓

设计:李亭亭

海报部分底图由AI辅助生成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