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欧洲人开始吃虫子,虫食能否颠覆传统饮食格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00:00:00    

法国巴黎,民众在一间餐厅享用昆虫美食(视觉中国/图)

你是否考虑过吃虫子?不必像贝爷(探险家贝尔·格里尔斯)那样粗犷,而是尝试经过精心烘焙的蟋蟀饼干、撒着孜然粉的烤蚕蛹,或者烟熏的毛毛虫……

不久前,欧盟委员会正式批准,从2025年2月10日起,经高温紫外线处理的黄粉虫幼虫(也称“面包虫”)粉末可以作为新型食品在欧盟境内销售。

这项新规允许将面包虫粉加入各种食品中,包括面包、饼干、奶酪、果酱、土豆制品和意大利面等。据悉,欧盟境内销售的面包最多可含有4%的虫粉,蛋糕最高虫粉含量为3.5%。

尽管在一些地方,比如中国的部分地区或者很多热带国家,有不少人迷恋虫子的美味,并乐此不疲,但在西方世界,这长期是一个禁忌话题,昆虫常常被认为是肮脏和恶心的。

欧盟决定打破禁忌的新规很快引发欧洲人的激烈讨论。一名意大利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道:“(以前)如果他们在厨房发现一只虫子,会关闭你的餐馆;现在他们却想把虫子放到你的餐盘里!真是荒唐啊!!!”

德国罗根廷,一家虫粉公司的负责人在生产车间内展示培育的黄粉虫幼虫(视觉中国/图)

用虫子替代传统肉类食品

禁忌常常带有偏见和误导性。正如在300年前的欧洲,龙虾和贝类通常只会给仆人甚至囚犯吃,因为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食用这些东西是一种极其残忍的惩罚。那些欧洲古人怎会想到,他们的后人今天却如此偏爱龙虾和贝类。

或许未来的某一天,虫子也会“翻过成见的大山”,变成最受欢迎的美食之一,就像300年前欧洲人眼中的龙虾和贝类。

如今,现代欧洲人开始效仿他们的古希腊或古罗马祖先,重燃吃虫兴趣。这无疑是为打破历史上最悠久的禁忌之一铺平道路,尽管目前看起来并不容易。

过去一些年,欧盟一直在寻找肉类的替代品。官方认为当地公民消费的肉类过多。欧盟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欧洲人均每年肉类消费量约超过65千克,在法国、英国等地区甚至超过80千克,远超全球平均的42千克。这些肉类消费中,一半来自猪肉,三分之一来自鸡肉,其余则来自牛羊肉等。

在“环保正确”的语境之下,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开始呼吁少吃肉,以便节能减排。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21年发布的数据,粮食体系占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尤其是肉类生产。从饲料生产到牛、羊等动物消化,都会排放出包括甲烷在内的大量不环保气体;同时,畜牧业占用了大量耕地和淡水资源,甚至需砍伐植物,阻碍了对温室气体的吸收。

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气候政策的一大目标就是,在2040年之前,将温室气体净排放量降至1990年的10%。相比之下,养殖昆虫的碳排放量远低于生产牛羊肉,正好契合欧盟的“碳中和”诉求。据悉,养殖面包虫消耗的饲料仅为生产牛肉的五分之一。

除了养殖加工对环境的影响小、成本低,就营养价值而言,昆虫一般也高于传统肉类。据欧盟委员会介绍,面包虫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蛋白质平均含量稳定在50%至60%之间,不饱和脂肪含量约为30%,也是维生素B的优质来源,并含有镁、锌、铁、铜和锰等矿物质。

这就是欧盟一直倡导实验室生产肉类并主张将昆虫引入公民饮食之中的主要原因。

2023年,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对面包虫评估后认定,在建议使用条件和用量范围内,经紫外线处理的黄粉虫幼虫粉可安全食用。

“在提升替代蛋白的可获得性和拓展其获取渠道方面,昆虫或将扮演更关键的角色。”欧盟卫生和食品安全总司新型食品团队负责人拉斐尔·贝尔贝贾尔(Rafael Berbejal)在欧盟官网上表示。

未来五年内,法国营养地球公司(Nutri'Earth)将凭借工业产权保护,独家享有这种新型食品在欧盟市场的推广权。据Portfolio商业周刊披露,其他企业想要加入面包虫粉食品供应链,必须获得这家法国公司的特许授权。这种商业壁垒的设置,恰似中世纪欧洲香料商人垄断胡椒贸易。

实际上,面包虫并非首例登上欧洲人餐桌的昆虫。2018年以来,欧盟已陆续为飞蝗、家蟋蟀和蜣螂幼虫颁发“餐桌通行证”,连同面包虫粉,共同打造了“新型食品”矩阵。

当然,对于这种打破欧洲人饮食禁忌的行为,不乏抗议之声。法国保守党议员劳伦斯·特罗丘(Laurence Trochu)曾向欧洲议会提交阻止议案,但最终以39票反对、32票赞成、6票弃权的结果遭驳回。

云南西双版纳,夜市上的特色美食虫子宴(视觉中国/图)

漫长食虫史

尽管欧洲人对吃虫子的成见像一座大山,但这片土地上的食虫史其实很悠久。“食虫”一词的英文entomophagy实际上源于希腊语。在公元前350年的古希腊时代,欧洲人便有了食虫记录。

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是一位吃虫子的狂热支持者。他在《动物志》中记录了各种各样的昆虫食谱和相关思考,其中有一节专门介绍了食用昆虫的最佳时间。

“初时雄虫肉质更佳,然交尾后雌虫满腹白卵,方臻至味。”他建议食用交配后的雌性成虫,因为它们的卵味道鲜美。

“潜土经年的蝉幼虫长成若虫时,趁外壳未裂之际烹制,味道最好。”他还盛赞带卵雌蝗以甜油烹炸后“甘美异常”,更将蚱蜢奉为令人垂涎的营养零食。

像亚里士多德这样把昆虫作为美食细致品鉴的行为,在人类的饮食历史上并不少见。从古罗马美食家阿皮修斯(Marcus Gavius Apicius)的《论烹饪》,到中国北宋年间的《东京梦华录》,再到如今《舌尖上的中国》,都有过风味不同却又异曲同工的呈现。

人类的吃虫史可以说跟饮食史是同步的。有研究显示,直立人在190万年前已经把虫子列为食材之一,以满足脑容量越来越大所带来的蛋白质需求。在非洲、亚洲和美洲的史前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不少昆虫残骸。比如,美国欧扎克山脉洞穴里人类粪便化石中的蚂蚁、虱子、甲虫等,中国山西出土的大量有规则孔洞的蚕茧,等等。这些证据表明,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大量采集和食用昆虫。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昆虫常常是人们果腹的食材选择之一,在饥荒之年,甚至成为救命活人之物。

早在公元前400年左右,亚述人便通过浮雕描绘了一场以蝗虫为食的宴会。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在食物短缺时常常将甲虫、毛虫和蝗虫视为重要的食物。中国的史籍《吴书》中也曾有过这样的记录,“袁术在寿春,百姓饥饿,以桑棍、蝗虫为干饭。”到了唐朝贞观元年,闹蝗灾,“民蒸蝗爆,去翅而食”。

贵族们的虫子盛宴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烹饪技术越发成熟、多样,吃虫子也逐渐在一些地方演变成独特的饮食文化。从两千多年前开始,世界各地的老饕便以昆虫为食材,研究出了各种“珍馐”,供贵族享用。

食虫之风,在中国源远流长,人们很早就把昆虫作为“野味”或“山珍”。据《礼记》记载,早在商朝,金蝉便成为贵族享受的特殊食品和孝敬祖先的祭品。到了周代,国人又发明了“蚁子酱”。这种奢侈品叫作“蚳醢”,需采集十万粒黄猄蚁卵才能制成一罐。考古学家在商代青铜甗内发现碳化蚁卵,也印证了这一说法。到了公元877年,刘恂在《岭表录异》中又从另一个视角呈现了这种蚁子酱文化:交广溪洞间的酋长,向民众征收蚁卵,用盐腌制成酱,用以招待官客和亲友。

公元前1世纪,作家老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在《自然史》中记录了古罗马贵族热衷于一些由昆虫制作的昂贵食物。这些权贵用蜂蜜烤金龟子幼虫宴客,还喜欢吃用面粉和酒喂养的甲虫幼虫。栖息于橡木中的木蠹蛾幼虫(cossus),也被希腊人和罗马人开发成了宴会佳肴。

不过,从中世纪开始,由于气候和地形限制,欧洲的昆虫种类大大减少,加上农业的发展和文化偏见等因素,吃虫子的风潮渐渐消退。欧洲人也开始逐渐认识到昆虫可能传播疾病,并认为一些地方的人身材矮小、体弱多病,是因为吃了太多虫子。

1590年,意大利北部发生饥荒,诗人和剧作家朱利奥·塞萨尔·克罗齐(Giulio Cesare Croce)写了一个故事,叫作《吃不饱宴会》:歉收爵士把女儿饥荒小姐嫁给了年轻的贫瘠少爷,婚宴上的菜肴都由各种昆虫烹饪,比如炖黄蜂、蝉排骨、蟑螂肚皮、苍蝇头派、蝗虫肺汤、煎苍蝇肝、大黄蜂肉丸、马蝇舌馅饼、水蛭油炸鼹鼠内脏……

从这则讽刺意味浓郁的寓言中可以看到,在此时的欧洲人眼里,吃虫子变成了一件荒诞的事情,彻底有别于古罗马时代。

相比于欧洲人,那些身处热带区域的人,甚至东亚人、拉丁美洲人对于吃虫子要开放包容得多,许多文化都接受食用昆虫。目前,全球有20亿人食用昆虫,覆盖了80%的国家。

一家德国虫粉公司的产品被其他公司加工成动物饲料和供人类食用的食品(视觉中国/图)

未来食物?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食品创新实验室,研究者借助3D打印技术,将蟋蟀粉融入植物肉,“绘制”出了大理石纹路的合成牛排。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这种昆虫蛋白正在被广泛关注,并逐渐发展成为新兴产业,兼具营养、环保和经济效益。

在当今全球人口激增、资源紧张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昆虫作为“未来食物”正逐渐摆脱传统的边缘角色,向主流靠近。

目前,世界上已有超过2100种昆虫被证明适合食用。联合国粮农组织早在十多年前就指出,未来全球粮食供给面临严峻挑战,而昆虫养殖有望在满足全球蛋白需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不少国家已经在探索从昆虫养殖到新型食品生产的产业链。全球食虫产业正经历着从手工作坊到智能工厂的蜕变。

从20世纪末开始,泰国便在全球率先建立了昆虫养殖产业,品类从最初的蟋蟀逐渐发展到蚱蜢、天牛、竹虫以及各种蝶类的幼虫。在这个具有悠久食虫历史的国家,政府认证的蟋蟀养殖场已超过两万家。

随着科技公司的加入,昆虫养殖正逐步走向工业化、标准化,从传统的野外捕捉发展到现代化养殖工厂,通过先进的环境控制、智能监测和自动化处理技术,大幅提升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

如今,在中国、美国和东南亚等地,已有不少企业通过研发“虫粉”及昆虫蛋白饲料等产品,实现了从食用昆虫到加工成高端营养品的转变。

从2017年开始,荷兰Protifarm公司便建造了七层楼高的垂直昆虫农场,让数百万只粉甲虫在恒温恒湿的“昆虫公寓”里规律作息,并通过全自动系统,每天收获两吨虫蛋白。这些原料最终变成欧洲超市货架上的昆虫汉堡和能量棒。据悉,Protifarm公司拥有37项相关专利。

德国公司Bugfoundation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尝试用黑水虻幼虫生产“虫肉汉堡”,并投入市场。在最初的盲测中,成功“骗”过了80%的汉堡爱好者。在太空食物产业中,也出现了虫子的身影:NASA资助的项目将面包虫变成闭环生态系统中高效的蛋白质转换器。

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不断拓展“吃虫”的边界。2023年,泰国清迈大学开发了“蟋蟀面粉”,并与企业合作,将其加工成各类零食产品,包括饼干、面包片、蛋白棒等。韩国的食品研究工程师则从蚕蛹中提取出具有牛奶口感的丝蛋白。

据BCG(波士顿咨询公司)数据预测,2035年全球新蛋白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9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8万亿元),占所有蛋白种类市场份额的11%,有望成为农业科技领域的下一片大“蓝海”。

虫子能否真正挑战传统食物格局,或许在不远的将来就会有答案。

南方人物周刊特约撰稿 谢诗剑

责编 陈雅峰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