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口误是如何产生的?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0 04:20:00    

口误是日常口语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即使是播音员、主持人也常有口误发生。我们耳熟能详的口误比比皆是,如将“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与“掩耳盗铃”混淆,说成“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把歌曲《我们都是一家人》说成《我们一家都是人》。因为口误具有很强的滑稽性还被编辑成戏剧小品搬上舞台,如某小品节目将“司马光砸缸”说成“司马缸砸光”。还有人根据口误现象编造句子,故意夸大口误的滑稽性,以达到引人关注的目的,如根据“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编造出“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头一棒打鸳鸯戏水淹七军之势”类似的句子。

作者:朱怀(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重庆师范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研究员)

口误看似是任意的,实际是有规律的。语言是一个层级结构组织,包括语音层(如音素、音节、音步和韵律段等)和语法层(如语素、词、短语、句子等)。不同层级的单位在大脑认知加工时,由于失误会导致概念或单位之间的替换、增加及整合现象发生。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的生成和理解可以从语言使用者的心理机制和大脑神经活动去理解和分析,大脑神经机制活动有时会因为冲突与紊乱,导致言语表达出现失误。因此,口误本质上属于神经心理语言范畴,是说话人对其心理认知表达的一种偏离现象,即正常人说话时出现的语言运用上的失误现象。

概念替换型口误

概念替换型口误是说话时由于失误导致的概念或成分之间的相互代替或互换,包括概念代替和概念互换两种类型。概念代替是语言表达时把心里想的另一个概念,代替实际要表达的概念,如把“我冒昧地问一下”说成“我暧昧地问一下”;儿子有了孩子,想告诉父亲“你要当爷爷了”,说成“你要当孙子了”。概念互换指把要表达的两个概念相互交换位置,如把“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说成“前有追兵,后有堵截”,把“枫叶红了”说成“红叶枫了”,把“我想听周杰伦的《双截棍》”说成“我想听周截棍的《双杰伦》”。

概念替换的产生是因为大脑同时加工两个概念,其中一个概念受另一概念的影响所致。概念替换的规律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代替或互换的语言单位在语法性质上一般具有相同或相似性,如“冒昧”和“暧昧”都是形容词,“爷爷”和“孙子”都是名词,“堵截”和“追兵”都充当“有”的宾语,“(周)杰伦”“(双)截棍”都是受前一成分修饰的名词性成分。二是代替或互换的语言单位在语音、语义上大多具有相同、相似或相关性,语音相同或相似的如“冒昧”“暧昧”中都有语素“昧”,“红”“枫”的韵尾“nɡ”相同,“(周)杰伦”“(双)截棍”中“杰”“截”同音。语义相关性导致口误的,如“爷爷”“孙子”都是说话人要表达的辈分关系,二者具有先后和因果关系,说话人因混淆二者的逻辑关系产生口误。

总之,语言具有结构的层级性和单位组合的线条性,当处于相同层级的单位与单位组合时,如果这些单位位于相同组合序列,或语音、语义、语法功能相同、相似或相关时,信息输出为语言时便容易出现失误,导致概念(或成分)的代替或互换的产生。

概念增减型口误

概念增减型口误是说话时由于失误导致概念或成分的增加或减少。增加概念或成分的如把“扁桃体”说成“扁tiáo体”,“你胡说,我又不傻”说成“你胡说,我又不是不傻”;减少概念或成分的如把“保管员”说成“保ɡǎn员”,“抽油烟机”说成“抽烟机”。有时概念增加和减少同时发生,如把“这是真正的榨菜”说成“这是zhēnɡ zhèn的榨菜”。

概念增加和减少是大脑同时加工两个概念时,由于不同概念的相互影响导致。这种影响有的是话语中前后概念相互影响所致,如“扁桃体”中“桃”与“体”相互影响导致口误。有的是话语概念与大脑中所想的另一概念混淆所致,如“我又不傻”的否定形式与说话人想通过双重否定“不是不×”的形式强调“不傻”相混淆。

此类口误现象的发生原因主要有两个:其一,前后概念相似,如“扁桃体”中“桃”与“体”声母相同,导致“táo”受“tǐ”的韵母影响发生增音现象变成“tiáo”。“抽油烟机”中“抽油烟”与“抽烟”相似,导致前者受后者影响发生“油”的省略现象。其二,与说话概念相关的其他因素,如“我又不傻”中插入“不是”,可能是说话人想强调自己“不傻”,意图通过插入“不是”形成双重否定形式,以达到强调的目的。只是说话人没有注意到加上“不是”后他本来要表达的否定义概念变成了肯定义概念,从而导致口误发生。

概念整合型口误

概念整合型口误是说话人将两个概念或成分各取一部分,混合为一个概念或成分说出。概念整合型口误有“糅合”和“截搭”两种类型,沈家煊先生在《“糅合”和“截搭”》一文中形象地将“糅合”比喻为将两根绳子各取一股重新拧成一根绳子,将“截搭”比喻为将两根绳子各截取一段重新接成一根。

“糅合”型口误比较常见,它类似于将“AB”和“CD”说成“AC”或“BD”,如将“搭(dā)一下茬”和“接(jiē)一下茬”糅合说成“jiā一下茬”,将“落到这个田地”和“落到这个地步”糅合说成“落到这个田步”,将“祝大家身体健康”和“祝大家生活愉快”糅合说成“祝大家身体愉快”。

“截搭”型口误类似于将“AB”和“BC”说成“ABC”,如上例把“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与“掩耳盗铃”整合说成“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

概念整合型口误是人们在进行语言在线加工时,将相关或相似概念混搭所致。“糅合”型口误是说话人将要表达的概念与另一相似概念混搭所致,如“搭一下茬”和“接一下茬”中的“搭”和“接”语义相似,“落到这个田地”和“落到这个地步”中的“田地”和“地步”语义相似。“截搭”型口误是说话人将要表达的概念与另一相关概念混搭所致,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与“掩耳盗铃”均有“掩耳”,导致说话人将二者看成一个概念,从而进行拼接导致。

有些口误比较复杂,可能是不同口误的综合形式,如饭店服务员问顾客“在这里吃还是打包带走”,说成“打包还是带走”,其中“打包”代替了“在这里吃”,“带走”代替了“打包带走”,同时“在这里吃”的概念被省略了。这种类型既有概念的减少,又有概念的替换。又比如将“出太多汗了”说成“出tàn了”,其中的“tàn”是“太”的声母“t”和“汗”的韵母“àn”的糅合,同时“多”被减省。

口误的内部认知机制

口误的产生原因主要是受概念或成分之间的相似性或相关性的影响,导致心理认知表达的偏离。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关性来认识、理解客观世界是人类的一种普遍认知方式,认知语言学将其分别称为“隐喻”和“转喻”,二者在日常语言表达和推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隐喻是由于两个认知域具备相似性,使得一个认知域激活另一个认知域,如“近视”本来指“视力缺陷的一种,看不清远处的东西”,后用来指“目光短浅”。转喻是由于两个认知域具备相关性,使得一个认知域激活另一个认知域,如沈家煊先生在《转指与转喻》一文中提到人们常用“壶开了”指代“(壶中的)水开了”的意思,是因为“壶”是容器,外在可见,具有显著性,而“水”是内容物,内在不可见,不具有显著性,故可根据这种容器和内容物的相关性用容器“壶”指代内容物“水”。

口误之所以产生,与人们使用隐喻或转喻方式推理和认知事物时发生的失误直接相关,上述三种类型的口误无不是因为概念或成分之间的相似或相关性导致。正是因为口误语言与正确语言的内部认知和表达方式一致,导致部分口误有时被误认为是正确表达方式,如口误语言“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现在还被很多人当成正确语言在媒体上广泛使用。

另外,口误方式也与大脑信息加工的方式有关,大脑加工信息有串行加工和并行加工两种方式,前者是按照信息的先后顺序加工信息,后者是同时传递和加工多个信息。受前后信息的影响产生的口误与串行加工方式对应,要表达信息和心中所想的另一信息混淆导致的口误与并行加工方式对应。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0日 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