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99岁他,携一家五代人回漳州寻根谒祖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9:57:00    

3月26日

漳州市漳浦县马坪镇后康村

比往常热闹些

一群特殊的亲人回家了


99岁的陈壬水颤抖着指尖

划过青石“根”碑的沟壑

碑上斑驳的裂痕

与他的掌纹严丝合缝——

这是跨越39载的时光对话

在他身后,30位家族成员

从中国香港以及印尼、澳大利亚、日本星夜兼程

五代人在祖籍地相聚

续写一部百年家国传奇


“阿祖,这就是您说的‘根’吗?”

4岁曾孙用稚嫩的漳浦腔闽南语发问

让陈壬水眼角的皱纹漾出笑意

这个瞬间

距离他1948年背井离乡

已过去76载

距1985年他亲手立下“根”字石碑

已39年


“等明年百岁之时,再相约一起回思亲楼,一起回乡恳亲谒祖。”陈壬水与香港堂弟陈贯珩在祖宅思亲楼前立下“百岁之约”——两位老人布满老年斑的手紧紧相扣,眼里闪着泪光,身后五代子孙的镜头定格下这场世纪重逢,相机快门声里,南洋风雨与闽南乡音完成跨时空交响。

在《丹心映梓》书法卷轴前,老人的回忆不断涌现:

1947年龙溪师范学校毕业的他,曾在马坪小学的旧校舍培育桃李;

上世纪80年代捐建的卫生院至今惠泽乡邻……

那条蜿蜒的“思亲路”上,每一块石板都刻着游子心迹。


陈壬水与家人来到马坪小学,他思绪万千,这里承载着他美好的青春回忆,他高兴地和学校的师生合影留念,并勉励小朋友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紧接着,陈壬水一行参观了中共漳浦县委机关旧址。在革命旧址前,当4名红领巾讲解员在县委旧址讲述革命往事时,陈壬水突然起身鼓掌,脱口而出:“讲得好,讲得真好!这就是我们的根魂!”



“阿祖,您种的树会开花吗?”清脆稚嫩的漳浦腔闽南语在校园的操场上响起,拉开了这动人场景的序幕。老人执意亲手培土,带着子孙后代种下六株桂花树。“当年立‘根’碑,如今栽‘根’树。”他摩挲着重孙的小手解释:“六六大顺,等你们长大了,要带第六代回来看看。”泥土沾上衣服袖口,却让在场者想起39年前——正是这双手,在祠堂边竖起镌刻乡愁的“根”字石碑。



陈壬水于1927年出生在马坪镇后康村顶社的一个华侨家庭。祖父在清朝时期便已远赴东南亚打拼,父母随后在雅加达经商。陈壬水出生后,父母让他在家乡接受教育。1947年,陈壬水自龙溪师范学校毕业后,在绥安中心小学和马坪中心小学各任教一学期。后来,他随父母亲一同前往印尼定居。抵达印尼后,陈壬水一开始在华文中小学担任教师,此后转行。


陈壬水来到五金厂当学徒,凭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敏锐的商业头脑,陈壬水先后创立了五金厂、压钢厂、建筑材料厂以及注塑厂等多家企业,成为侨居地知名的企业家。但这位世纪老人的桑梓深情未曾改变。



家族相册里珍藏着1983年他捐建马坪中心小学的黑白照片,与如今多媒体教室里的笑脸形成时空对话。女儿陈韻情抚摸父亲捐建的思亲桥栏杆:“小时候不懂爸爸为什么思念家乡,现在带着孙辈回来才明白,这就是传家宝。”


但最珍贵的遗产

或许是家族内部不变的坚持——

用闽南语对话

4岁幼童也能唱出

“天乌乌,要落雨”的闽南语童谣


陈壬水还要再走一遍思亲路。

99岁的步履蹒跚却坚定,30人的队伍绵延百米,恰似一条流动的血脉图腾。镇干部指着祠堂边遒劲的“根”字碑说:“这已不是一块石头,而是活着的精神地标。”当阳光掠过六株新栽的桂花树,老人对身后的儿孙们说:“子孙后代要记住自己的家乡,也要常回家看看。”



来源:《闽南日报》、同心漳州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