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让红色教育既保持信念高度,又具备青春温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9:04:00    

在清明节利用烈士陵园(墓)等场地开展祭奠革命英烈活动是学校常见的理想信念教育形式。这类活动一般由讲话、献花、祭扫等仪式组成,注重庄严和肃穆,是教育青少年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实践。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教育既要保证理想信念教育主旨的传达,又要实现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心灵触动。建立青少年与革命英烈之间深度的生命链接,是有效提升理想信念教育育人成效的核心所在。

日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创新”研究团队在浙江慈溪观城中学开展了一场清明祭奠革命英烈的教育创新实践。在准备阶段,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共同挑战千万步,清明祭奠英烈魂”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体性;鼓励班级“一起挑战百万步”和个人“勇敢挑战两万五千步”,将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融为一体。有别于单一的、碎片化的活动设计,本次实践将“五育”融为一体,形成多层次的立体目标系统,为后续祭奠活动创设了真实生动、具有教育张力的情境。

在烈士陵园的团课教育中,活动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主题宣讲、献花、祭扫等环节中。比如,首先进行有力的发问“是谁,带给了我们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 引发同学们在真实体验中进行深刻思考;其次,通过讲述烈士们不同维度的真实故事,创设了一个真实生动并具有生命张力的情境;再次,请同学们与烈士开展心灵对话,想象革命先烈的祝福和期许,将彼此之间人性的生命链接升华为理想信念的精神链接;最后,继续反问“我们该怎么做?” 引导同学们坚定人生理想信念,传承使命担当。

在这样跨越时空的生命链接中,革命英烈不再只是抽象的符号,他们的形象既真实生动又温暖感人,他们的革命精神既鲜活深刻又庄严神圣。实践活动构建了情感共鸣场域,消除了传统教育形式与青少年参与诉求之间的代际鸿沟,增进了青少年对革命精神的体验和理解。

在新时代下,推进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的常态化要回答三大命题:如何将红色基因传承与Z世代行为特征相融合?如何在集体主义教育中均衡个体体验?如何结合教育研究准确把脉实践活动的效能?这就需要我们去看见真实的生命,需要我们在生命之间创建深度的链接,让红色教育既保持信念高度,又具备青春温度。

(作者: 朱 红 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胡 淦 浙江慈溪市观城中学党总支书记)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