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成电创孵总经理徐枫: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致敬2024四川经济影响力人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6:33:00    

封面新闻记者秦怡 实习生颜诗语

在徐枫的办公室里,一直珍藏着一个保温杯。14年前,成都成电光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成电光信”)开业的时候,徐枫收到了这份礼物。作为成都电子科大创业孵化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枫觉得,能够为企业提供拔节生长的土壤,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在科技创新的全过程中,科技成果转化是“最后一公里”。如何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阶段转化为实际产品或服务,这是以成都电子科大创业孵化服务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大学科技园关注的焦点。

日前,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正式启动“新技术·新动能·新未来” ——致敬2024四川经济影响力人物大型采访活动,封面新闻专访徐枫,探寻新技术产品化、市场化的背后,政企、校企、企服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桥梁,无障碍互联、互通、互享的秘密。

徐枫

从初创到上市

与企业共同成长

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沙河园)是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起步园区及核心载体,运营主体成都电子科大创业孵化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电子科大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实习的专业服务机构。

徐枫1998年进入电子科技大学工作,亲历了学校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科技园是学校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在徐枫看来,大学科技园扮演着经理人的中间角色,“一方面,要为初创企业提供‘阳光雨露’,‘润物细无声’地服务企业,但掌舵权还必须在企业家手中;另一方面,做到‘帮忙不添乱’,帮助他们磨合市场需求,顺利完成产品的市场化转换。”

采访过程中,徐枫向记者展示了成电光信的开业礼物。成电光信(920008)是最早一批在科技园进行成果转化的项目之一,由电子科大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邱昆带领组建初创团队,通过与学校及科技园的无缝合作与努力,2024年于北交所正式挂牌上市。

“成电光信走过的13年,也是是创业团队与科技园携手共进、共同成长的13年。”徐枫表示,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后续产业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企业的发展规律本来就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状态,真正的科创企业从零到市场和产业成熟,通常会经历15年甚至更长的艰苦奋斗,“我们需要帮助企业,避掉不需要踩的坑,在合适的阶段加速或减速,而非一脚油门踩到底。将创业初期宝贵的资源,时间、人力、资金等,尽可能精准投放于必需的试错探索之上。”

经过近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已服务并成功孵化上千家科技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就超过200家,园区规模也不断扩大,在成都市运营的分园区已有五座,载体总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其中,电子科大沙河科技园已成为省市知名、成华区首部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沙河科技园围绕电子科大沙河校区正以“1核多点”为布局,以营建“‘数智’软硬件微生态”为战略规划,积极拥抱开源文化,搭建服务创客群体的开源科创平台和“成都市程序员之家”;以概念验证平台为基础,推进成华区技术经理人培训和技术转移联盟建设,打造有组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体系,发挥高水平研究型高校科技成果源头活水的优势,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

成都电子科大创业孵化服务有限公司

找到更多“潜力股”

提供一站式服务

如何找到更多的“成电光信”?徐枫的日常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挖掘“潜力股”,“比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大赛、电路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这些团队中走出了很多优秀的科技创业者。还有哪些有志于成果转化的教师和校友群体,我们必须让更多的创客了解科技园,双向奔赴建立联结”

智能彩超、一站式大模型“云盒”、太赫兹即时通信系统、麻将计分器………就在采访当天,徐枫还在与一个创业团队沟通和打磨,“大学生特别有创新力,都很会整活,他们的新奇想法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徐枫说。

相较于传统产业园区,大学科技园所承担的科创属性更加明显。科技园会为这些极具想法与技术、却缺乏市场、管理和产业经验的年轻初创团队提供服务,“从整体产品方向、商业模式,到团队搭建和管理,再到怎么融资,我们都会一起讨论。”

对于一些尚难承担园区租金的学生团队,园区也会尽量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现在可能比较草根,暂时体量不大,未来一旦成功,就有机会成为全新的风口,对行业而言可能是颠覆性的。”徐枫看好他们的潜力,也愿意已辅导和带领他们,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聚焦电子信息产业

建议“滴灌式”培育科技型企业

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深刻变化,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城市进化的核心动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正重塑竞争格局。

徐枫所在电子科大国家大学科技园沙河园区,2016年开始,逐步由“综合型孵化器”向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专业型孵化器”转变,目前92%以上在孵企业均为电子信息产业。

“我们当前发展规划的侧重点是明晰的,就是要发挥园区特色,定位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电子信息产业。”同时,徐枫还表示要以技术创业者为中心,“后端的发展我们很难预测,所以必须先把前端抓好,把这些人才找到并聚集起来,从0突破到1是关键。”

他建议,可以“滴灌式”梯度培育科技型企业,即在科技企业成长的关键早期,普惠并精准投放政府财政资源呵护培育创新创业企业,招引高水平人才,鼓励敢闯敢干的创业精神,全社会形成允许试错、包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引导“耐心资本”去陪伴守候每一粒“创新”的种子,使企业把根深深扎在本土,从而创造高质量的新兴产业和就业机会,以创新的内核带动民营经济发展和投资,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