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马列著作有哪些(马列主义新史学五大家)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14 09:50:30    

新史学五大家是指‌翦伯赞、‌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和‌侯外庐。‌这五位学者都是中国现代历史学界的杰出人物,他们的学术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共同推动了新史学的发展。翦伯赞是我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阐释历史的学者之一,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与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侯外庐并称为“马列主义新史学五大家”。翦伯赞不仅在史学领域有着极高的成就,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与散文作家。‌

翦伯赞(1898—1968)

翦伯赞(1898年4月14日—1968年12月18日),维吾尔族,湖南常德桃源县人 [1]。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杰出的教育家。

翦伯赞早年参加过“五四运动”,北伐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翦伯赞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系主任、副校长,以及中央民族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翦伯赞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1968年12月18日,中央专案组以交代“有关刘少奇的问题”为名对翦伯赞进行逼供,时年70岁的翦伯赞与夫人戴淑婉服用安眠药自杀,以死抗争。

翦伯赞是马列主义新史学“五名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之一。他治学严谨,著作宏富,为史学界所推崇和颂扬,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第一、二卷)《中国史论集》《历史问题论丛》等,并主编了《中国史纲要》。

郭沫若(1892—1978)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曾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全国文联一、二、三届主席;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中国新诗歌运动的奠基者、中国现代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之一。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思想家、书法家、政治家。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学。1915年,进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1919年,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同年,创作诗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凤凰涅槃》等。1921年8月,诗集《女神》出版。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完成论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等。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归国参加抗战,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1938年4月,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1年12月,写成五幕历史剧《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1943年,完成历史剧《南冠草》。1944年写《甲申三百年祭》。1959年,完成历史剧《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历史剧《武则天》。1969年,完成论著《李白与杜甫》。1973年,论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吕振羽(1900—1980)

吕振羽(1900年1月30日—1980年7月17日),出生于湖南省武冈县溪田村,本名典福,学名振羽,字行仁,曾用名振虞、晨光、震宇、正于、曾与、一清、柳岗等,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

吕振羽于1926年毕业于湖南大学;1933年任教于中国大学,并晋升为教授;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任塘田战时讲学院副院长;1939年9月任职于中共南方局;1942年3月赴延安参加筹备召开“七大”工作,并任刘少奇政治秘书,12月任刘少奇学习秘书,另任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特别研究员;1945年10月任热西地委副书记,冀热辽救济分会副主任;1948年任安东省委常委;1949年10月任大连大学校长、党委书记,旅大区党委委员、区党委大学部党委书记;1950年11月任东北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9年任中共中央党校历史学兼任教授、历史教研室顾问;1978年11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1980年7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范文澜(1893—1969)

范文澜(1893年11月15日—1969年7月29日),字芸台,后改字仲澐(一说字仲潭),笔名武波、武陂,浙江省绍兴市人。中国历史学家,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之一,被誉为“新史学宗师”。

民国二年(1913)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文预科。民国六年(1917)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此后20年间,先后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校教授。民国二十八年(1939)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到延安,任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撰写《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

新中国建立后,范文澜担任中国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常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毕生从事历史研究,对中国史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均有独创见解。1969年7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简编》,并长期从事该书的修订工作,还著有《中国近代史》(上册)《文心雕龙注》《范文澜史学论文集》等。《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是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国通史的著作。范文澜既懂得马克思主义,又熟谙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较好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民族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他的著作的独特风格。

侯外庐(1903—1987)

侯外庐(1903年2月6日—1987年9月14日),出生于山西平遥西王智村,原名兆麟,又名玉枢,自号外庐,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生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侯外庐于1923年入读于北京政法大学法律系;1924年转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1927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深造;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回归中国,任哈尔滨法政大学经济学系教授;1931年9月任北平大学法学院教授、北平师范大学教授;1932年2月—1933年8月被捕入狱;1937年在山西、陕西等地从事学术文化活动,并参与创办临汾民族革命大学;1938年任职于中苏文化协会及中国学术工作者协会;1947年任香港达德学院教授;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50年3月任西北大学校长;1951年历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北京大学教授;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副所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7年9月1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侯外庐一生主要从事社会史、思想史的学术研究。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