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德不孤必有邻深度解析(德不孤,必有邻——孔子的人生经验)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0 08:20:31    

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出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论语·里仁篇》第25章。“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意味着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自己是否努力,而不是旁边的人刚开始的时候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只要真是道德君子,那么即便在短时间内或许没有互相呼应的伙伴,但是时间长了就总会有同样性情和抱负的人过来与他亲近。"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在这里讲的,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经验,更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规律。

齐国史官坚持记录真实的历史。在春秋时期,有一年,齐国的崔杼把国君杀死了。负责记录历史的官员知道之后,就在史书上记录:“崔杼杀了国君。”崔杼能把国君给杀了,当然是大权在握啦。他看见史官居然敢写自己做的坏事,一气之下,就把史官给杀了,然后让他弟弟接替他的职位,继续记录历史。崔杼以为自己把哥哥杀了,弟弟会害怕,不敢再把自己的丑事写进史书,谁知这个弟弟是个硬骨头,还是继续写:“崔杼杀了国君。”崔杼发起火来,把这个弟弟也杀了,又把史官的另一个弟弟招来,结果这个弟弟还是写:“崔杼杀了国君。”崔杼连杀史官的两个弟弟,到了第三个最小的弟弟,还是跟哥哥一模一样,继续写“崔杼杀了国君。”崔杼没想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么不怕死的人,没办法,最后终于放过了这位史官的小弟弟。小弟弟捡回一条命,走出宫门,却碰到一个人匆匆忙忙地赶过来,手里还拿着一卷竹简,仔细一看,原来是其他国家的一个史官。小弟弟问他你来干嘛啊?这位史官说:“啊,我听说崔杼把你们国家的史官都杀了,怕没人记录真实的历史,所以跑来继续记录啊。原来你没死,那就好了。”

史官最大的德行,是真实地记录历史。齐国史官几兄弟为了坚持自己的德行而牺牲了性命,最后小弟弟只剩自己一个,结果他发现原来自己并不孤单,还是有人和自己几兄弟一样。

《论语·里仁篇》第二十六章,重在阐述仁的内涵及仁德之人的行为准则。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想立足于社会,为人处世当以仁为准绳。求仁而远离群小,这是一种追求和人生境界,只有仁德之人才能以此安身立命。这些思想,为后代儒家所弘扬,有所谓“君子不言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说法。在其眼中,君子是胸怀天下有格局有视野的责任担当者,而小人则是目光短浅,只关注蝇头小利和个人得失的俗人。应该说,这种思想对后来中国社会中“士”的阶层形成及思想特征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对传统中国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认为要努力培养自己的仁德观,潜移默化地修心向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