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寻隐者不遇古诗意思讲解(名作讨析:贾岛这首诗堪称唐人五绝第一)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6 09:51:43    

原诗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前言

贾岛是苦吟派的代表作,风格瘦硬,与孟郊相并有「郊寒岛瘦」之称。他本不擅五绝,需要字斟句酌的五律才是他长袖善舞的体裁。但是偶一为之的五绝《寻隐者不遇》,却笔调清新,自见隐者风致,笔者愿擢为唐人五绝第一。

讨析

这首诗并不复杂,看字面即使是小学生也能理解意思,但给人的审美体验却是非凡的,最见吾国旧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松下问童子」,点出了地点:松下;点出了事件:问童子;但是从字面上我们还不知道是「谁」在问,在「问」什么问题。紧接着就出现了答句:「言师采药去」。我们很自然地就知道了上一句的问题是什么,也知道了这个事件具体是怎么一回事。不言之言,其妙如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并前句,我们知道了全诗的结构:一问三答。但是它的妙处却颇值得分析。

结构

第一句「松下问童子」,它在空间上是一个「点」:松树之下。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个小童子伸出了手指,指出了师傅的行踪,这是一条「线」。

第三句「只在此山中」,诗人随着童子的手指望去,看见了一片山,这圈出了一个区域,不在他处,只在此山,这是一个「面」。

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诗人从山脚望到山头,视点随着抬升,只见云气弥漫、山雾回环,境界一下就二维拉到了三维,画面也立体起来了,这是一个「体」。

从「点」到「线」到「面」再到「体」,我们看到短短的二十字之内,它的诗境是逐渐扩大的,且元素不断丰富的。

还不止如此,除了空间的递进,还有语调的转折。试看童子的答句。诗人问童子的师傅「隐者」何在?童子「言师采药去」,可以想象,诗人没有拜访到隐者是很失望的,这是一「落」。但是童子紧接着说「只在此山中」,意即不在别处,似乎尚可追寻,诗人听此,心情必然又喜,这是一「起」。最后童子又说「云深不知处」,虽然只在此山中,但是这云雾缭绕中,你寻访到他恐怕也不容易。诗人听罢,便伫视望山,惆怅起来,这又是一「落」。

我们可以看到,在童子的三句话里,成功调动了三次诗人的心绪,「落」-「起」-「落」。在短短二十字里,有如此丰富的层次设计,真令人叹为观止。

意象

题目是「寻隐者不遇」,故而这首诗出现的意象也都完美贴合了诗境。

首先是「松下」,松树是深山的产物,这个词从孔子「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之后就成了隐者品节的象征。陶潜有「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的句子。王昌龄有诗「朝饮花上露,夜卧松下风。」(王昌龄·《斋心》)。本诗以「松下」开头,一出手就给人隐士风范了。

而「采药」简直是隐士的标配了。最著名的采药隐者是庞公,庞公是汉朝的高士,志不出仕,最后「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后汉书·逸民列传第七十三》)引起了后人无限的怀想。孟浩然即有诗怀之「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

其后,无论是「山」还是「云」,都极为切合所咏之人、所咏之事、所咏之境。这些意象携带着各自的文化美感,在诗人的笔下组成了一个极美的诗境,给人以平淡悠缓的审美享受。

连王夫之这么挑剔的诗评家都对本诗抱以极高的评价:

「采采芣苡」,意在言先,亦在言后,从容涵泳,自然生其气象。即五言中,《十九首》犹有得此意者。陶令差能彷佛,下此绝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非韦应物「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所得而问津也。(王夫之·《薑斋诗话》)

《十九首》及「上山采蘼芜」等篇,止以一笔入圣证。自潘岳以凌杂之心,作芜乱之调,而后元声几熄。唐以后间有能此者,多得之绝句耳。一意中但取一句,「松下问童子」是已。如「怪来妆阁闭」,又止半句,愈入化境。(王夫之·《薑斋诗话》)

结言

《寻隐者不遇》一诗,以短短二十字的体量构建了一个层次丰富的诗境,言简而意永,令人寻味不尽,最见中国传统旧诗的审美特点,故笔者私心认为:本诗当作有唐五绝第一。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